close

 


(圖片為Peter Cook爲奧地利Graz市設計的Kunsthaus museum)

前言

二十世紀60年代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開始重新整合,經濟開始復甦的時期,也是二十世紀初西歐現代化理念進入進一步執行實踐的階段,此時,新一代的觀念開始灑下種子,新的思想、技術與都市發展不斷湧現,也就是說,60年代出現了下一波改革西歐現代社會的思潮。
「建築電報」是在英國倫敦60年代初期的一批剛出校們的年輕人,他們在戰後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中找尋靈感,對於未來建築與都市設計提出了狂野的構想;當時 年齡相仿的倫敦搖滾樂團體「披頭四」也在醞釀初期,透過媒體傳播迅速造就了廣泛的名聲,不過,被建築界稱為「披頭六」的「建築電報」卻由於建築一向是屬於 專業精英領域,不具有立即的商業效益,缺少大眾傳播的宣傳管道,而在建築圈外鮮為人知,至今仍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在建築圈內的文字介紹、史料記載與評論 亦不多見。
至二十世紀末,「建築電報」在60年代所提出的各種預言式提案逐漸在現實世界應驗,人們突然發現「建築電報」是啟示未來的前衛英雄而逐漸奠定其歷史地位。

緣起

「建築電報」的名稱是擷取Architecture(建築)與 Telegram(電報)二字組合而成,原為其出版刊物之名稱,後來成員順勢沿用當作團體稱號。團體成員包括Peter Cook, David Greene, Michael (Spider) Webb, Deniss Crompton, Ron Herron, Warren Chalk,他們來自於英格蘭不同的地區與教育背景,後來先後來到倫敦工作而相互認識,並利用工作餘暇思考與創作。
在1961年,Peter Cook, David Greene, Michael Webb三人開始出版名為「建築電報」的手工印刷雜誌,計畫刊登那些脫離「現代主義」原則,而主要雜誌不會登的年輕建築家的作品;「建築電報」第一期刊出 了Michael Webb的建築設計作品與David Greene的一首詩。至1963年,他們邀請Deniss Crompton, Ron Herron, Warren Chalk加入團隊,共同合作倫敦南岸地區(South Bank)的都市開發案。
當時在歐陸與他們同一時期組成的實驗性建築團體尚有Superstudio(Florence)、Haus-Rucker-Co, (Vienna)、 Utopie(Paris)、Architecture Principe(Paul Virilio & Claude Parent, Paris)等等,同時在亞洲日本「代謝派」(Metabolist)團體也已結成,各個團體之間相互影響,且相互交流。
1964年「建築電報」第四期提出了「生活城市」(Living City)的構想,英籍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開始積極引介, 遂逐漸打開了他們的知名度。


六十年代歐陸社會背景

60年代的歐陸社會背景是培植「建築電報」創作的養分與土壤,他們在當時所觀察到的各種新興現象與事物直接導引了他們的建築設計理念與方向。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強權美國與蘇聯進入冷戰與太空競賽,航太科技的發明對「建築電報」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之外,結合速度與未來世界幻想的鋼骨結構摩天輪遊 樂場設施與科幻卡通是他們幼年時期的愛好;美國科學家Buckminster Fuller所發明的描繪地球表面的技術以及以三角形三向度取代正方形二向度的穹窿結構體設計,提供了他們構想球狀自由形體空間的工程依據;巴黎前衛建築 團體Utopie所做的充氣式構造設計,也讓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生活上,使用收音機、電話、電報、電視,甚至電腦的現象引起了他們對於資訊傳播科技的重視,促使他們將建築視為一種溝通的工具;1956年在倫敦藝術學 院任教的普普藝術家Richard Hamilton舉辦了具有開拓性的「這是明天」展覽,將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各種消費性工業產品拼貼成一幅有點可笑的未來生活景象,引入大眾生活於學院藝術 之中,打開了普普藝術的新向度,同時與Richard Hamilton在一起任教的 Eduardo Paolozzi的活動雕塑與結合飛機意象的拼貼創作,也成為「建築電報」所模仿的對象;美國Roy Lichtenstein運用漫畫手法的普普藝術創作亦被「建築電報」引用;同輩的奧地利建築家Hans Hollein指出:「…他們無條件地接受一種無所不包的建築詮釋….。」
在社會上,反戰、追求和平、自由與人權平等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受到東方宗教影響的「嬉皮」以及受黑人藍調音樂影響的「搖滾樂」盛行,一時間聚集數千至上萬人的大型戶外音樂會被「建築電報」視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參考。

事業發展過程

1969年他們意外地獲得「蒙地卡羅休閒中心」國際競圖首獎,開始正式成立事務所,也開始遭受專業界的無情達伐,當時Warren Chalk的年幼女兒常自忖:「建築電報有那麼壞嗎?」,可見其所受到的阻力,蒙地卡羅案也在各種無法預料的因素下終止。至1974年事務所結束以前,他 們完成了少數的設計案,包括一個展示場、一個兒童遊戲場以及英籍流行歌手Rod Stewart住家的游泳池,其後團體解散。
70年代中期以後,建築圈逐漸興起「後現代主義」,出現席捲全球的鄉土與復古風潮,使令「建築電報」跌落谷底,時任「建築聯盟」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校長的Alvin Boyarsky獨排眾議邀請他們到該校任教,以致他們的理念仍然能夠在學院中持續傳播;而Deniss Crompton被賦予重任負責「建築聯盟」的出版部門,生產了一系列具有廣大影響力的「建築聯盟檔案」(AA Files),間接塑造了90年代世界建築(解構建築、地景建築、數位建築、網路城市…..)的發展。
90年代 Peter Cook受聘為倫敦大學巴特雷學院建築設計教授,後接任院長;Deniss Crompton受聘為都市設計教授,並負責「建築電報」資料庫之保存、出版與對外展覽等事宜;Michael Webb受聘為美國「古柏聯盟」(Cooper Union)終身教授;David Greene 繼續任教「建築聯盟」; Warren Chalk與 Ron Herron 在團體解散後,曾自行開業進行理念的實踐,並完成少數方案,其後相繼辭世。
2002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公會決議頒發金質獎章認可「建築電報」的終生貢獻,頒獎典禮係由曾為「建築電報」學生的公會主席主持。同年奧地利Graz市委託Peter Cook設計「建築電報」有史以來第一座會蓋出來的大型建築物。

基本態度

「建築電報」成員不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也不直接參與政治活動,對於社會文化現象採取反諷的態度,Peter Cook曾在接受東歐建築雜誌採訪時說道:「荷蘭的設計很無聊,如果你一定要我形容的話…..,瑞士人比較有趣是因為我會很討厭他們……,甚至奧地利人也 很搞怪,雖然他們是很糟糕的人……!」「法國與義大利的小鬼可以高度政治化,當他們有賓士車在一旁,…..當然我們父母家都沒有賓士車!」
他們直接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帶入建築設計,所以英格蘭的文化很自然地融入其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之中,Peter Cook指出:「英國和日本類似喜歡愚笨可笑的事物……..,兩個地方都是與大陸文化分開的離島………喜好嘗試做一些看起來不應該可行的傻 事………..!」簡單地說,「建築電報」的創意是來自於將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做意想不到的重新排列組合,類似一種拼貼的手法,而在偶發的狀態下,找 出新的模式與可能方向,乍看之下,有一點可笑,有一點愚蠢,但是最終創造出空前的新發明。
「建築電報」自認為是科技怪人,而非嬉皮,Deniss Crompton說過:「我曾試著去解釋boffin一字的意思…..指的是一種傳統英格蘭人的類型,一個愛好科技的怪人。」 「建築電報」對於科技的擁抱比較缺少批判意識,並嘗試在消費性生活現狀中找出理想的生活方式,Peter Cook提及:「包裝好的冷凍午餐比帕拉帝歐(Palladio)重要!」意指以新式冷凍技術製造的冷凍食品對於建築的重要性已遠超過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大 師帕拉帝歐的想法。

基本構想

有人說,「建築電報」殺了柯布?也就是說「建築電報」的建築理念已超越了柯布在二十世紀初期所建立的現代建築原則,包括Domino鋼筋混泥土柱樑結構、 新建築五要點、歐式幾何體、古典數字比例等等。「建築電報」是以「汽車」為主要參考對象,強調建築可以由一體成型的組件組裝以便大量生產,採用自動機械與 輕質材料,拋棄既定的美學形式規範,並在沒有電腦輔助繪圖的時代推廣非歐幾何的自由型體設計,就柯布的Savoye住宅與Michael Webb所設計的「罪惡中心」比較起來,可以明顯發現兩者所採取的不同立場與策略。
柯布在30年代極具遠見地將汽車導入Savoye住宅中,設計了一條自街道駛入住宅底層的迴轉道,而在Michael Webb 60 年代的設計中,汽車被進一步融入在建築空間之內,直接讓汽車駛入各樓層,結合商場與流動的人與車形成類似晚近讓汽車駛入的大型購物商場設計;在整體造型 上,Savoye住宅係沉重的混凝土構造,並沿用類似古典黃金數字的形式比例,而在「罪惡中心」運用的是在今天常見的玻璃與鋼骨構造,且建構出非傳統幾何 學可描述的空間形體。
「游牧」是他們的中心理念之一,代表一種藉由交通工具可以達成的流動不居的新型態生活方式,如「自由時間節點拖車公園」等;甚至整個都市也可以遊走移動,如「行走城市」。
在空間功能上,「建築電報」強調混合的使用,不僅在表現圖面上以普普藝術般的拼貼手法呈現,同時在使用內容上強調拼貼複合的關係,一些在常規下不相容的使用功能可以隨機地相遇,預示了未來都市的複雜性與多元化。
「插入」是「建築電報」所發明的主要概念,意指建築可以像插頭一樣插上或拔下,也就是說,建築應是一種可以隨時調整更換的元件;「插頭城市」案提示整個城市由可更換的單元所構成;「海邊泡泡」提出由懸吊的充氣式居住單元所組成的生活空間。
「立即性」係源自於節慶般的生活事件所衍生出來的設計理念,強調建築設計不僅是在設計永久性的空間實體,更重要的是創造暫時性的活動於其中;「立即城市」 指出在荒涼的城市邊緣可以藉由聲光影像與臨時性構築打造立即性的生活領域;「調頻郊區」或「爆開村」係經由屋頂裝置或充氣飛船帶來節慶活動所需的設施,並 細緻地滲透單調鄉村生活,引發一種高強度的都市狀態。
「可選擇性」是針對當代社會的個人化趨勢,透過自動化與視訊化的設備,以塑造能夠完全滿足各類型個人需求的設計概念;「電子番茄」是一個製造電流震動穿越 人體的個人化娛樂設備;「人球」是一個可以隨身攜帶提供視訊與躺椅的個人裝備;「資訊牆」是一個類似今天的電視牆般的構想;「氣墊屋」是一個可以收納攜帶 的充氣房屋,「生活莢」是一個像登月小艇般,可以適應嚴苛環境的住宅。
「建築電報」注重建築空間中的各種維生機械設備,管線常常有如太空船的設計般暴露於外,以利操作、維修與更換,在都市設計上,他們強調都市尺度的基礎建設 的重要性,包括交通系統、給排水管路、電路,以及資訊網路等等,並提出3D化的超大型都市空間結構,以因應未來高密度的都市發展;「電腦城市」一案令人驚 訝地看到他們在60年代即提出了屬於二十一世紀資訊時代的網路基礎建設的雛型。
David Greene是「建築電報」團隊中的哲學家,他常常提供深度的反省與批評,對於人類過度的發展有所質疑,認為「週遭已有足夠的建築物,我們不需要再多 了!」,所以提出了帶有生態保育理念的構想;「草坪計畫」與「樹幹與岩石插入」等案提出在大自然環境中設置簡易的維生與資訊系統裝置,讓人們倘佯其間,並 保留大地的原始風貌。
基本上,「建築電報」的理念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正面的評價,著名建築史家Kenneth Framptom指出:「如果建築可被簡化為昆蟲或哺乳動物的活動,那的確是建築電報的居住單元……..」,意指「建築電報」將人類的生活內涵過於簡化, 而不夠周全;然而在實際上,「建築電報」的提案卻不斷地影響當代的建築圈,顯示出其無法忽視的前瞻性。

對當代建築的影響

日本「代謝派」(Metabolist)的菊竹清訓在1958年即提出「海上都市」之構想,已包括可以更換的單元與超大結構的構想;磯崎新在60年代初, 亦提出「連結筒」與「生長建築」等概念,強調可隨時改變更換的多功能建築設計;尤其黑川紀章在1970年設計興建的「太空艙塔」具體實現了「建築電報」的 「插入」理念,可以看到日本的建築設計理念在當時對「建築電報」具有一定的影響,且曾超越「建築電報」進入實踐的階段,唯「代謝派」成員多未持續其原始理 念,而在「後現代主義」時期有所轉向。
「建築電報」比較具體可見的影響是在所謂「高科技派」(Hi-Tech)的建築設計上,1977年落成的「巴黎龐畢度中心」 (Renzo Piano & Richard Rogers)與1986年落成的「香港上海銀行總部」 (Norman Foster)均與「建築電報」的早期設計案雷同,不過,「建築電報」認為這些作品並未深入呈現其理念,只是在表面上有所抄襲而已。晚近的生態建築設計與 應用電腦輔助的數位建築設計,也可在「建築電報」的設計稿中找到源頭。
總結言之,「建築電報」從城市(city)現象的觀察出發,在1968年因當地示威抗議而無法執行的「米蘭三年展」參展計畫中提出了「變形」 (metamorphosis)與「不定」(indeterminacy)兩個基本理念,奠定了二十一世紀資訊時代的建築與都市設計原則;在另一方面,其 構想與作品中所蘊含的勇於面對當下的務實態度與實驗精神持續牽動著下一波的建築設計革新,「建築電報」不僅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也指引了未來世世代代的 建築教育內容與方向。

「建築電報」在亞洲首次展出

二十世紀歐陸現代文明並非完全單向地影響世界發展,歐陸以外的文化仍在互動中產生作用,未來二十一世紀歐亞地區的交流與互動將更形密切,「建築電報」首次在亞洲的台灣展出也印證了目前台灣的各種內外在條件能夠促成重大的國際交流。
Deniss Crompton坐在台中的計程車中看到瘋狂穿梭的機車騎士後有感而發:「城市應該提供人們自由流動的空間層…..」。


本文出處 : 北美館網站

Archigram's website (稍醜...) 

這是北美2002年的展, 謝謝善學提供資訊


順便看一下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吧 (去西班牙時順便參觀好了 XD) 

相較之下, 紐約古根漢就有點無聊...


(其實堂妹有入鏡....)



(內部往上看是很漂亮啦)



因為展區不能帶相機, 所以很無聊的硬是要偷拍廁所... (很大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iraling 的頭像
    spiraling

    spiraling

    spira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